——致所有在时间里投递信件的人
我觉得,人世间所有的分享、表达、创作,其实都像是一场无声的投递。
那些有声的、无声的,朋友圈、说说跟社交媒体的动态,何尝不是一种投递,当我们把心事、困惑、喜悦,亦或是那些模糊得连自己都难以命名的情绪,塞进透明的瓶子,奋力抛向人海。
它什么时候会被捡到?被谁捡到?
我们都无从知晓。
当然也有人是在定向抛投,但出手的那一刻,我们已经无法预料终点。
但我们始终相信:总会有人,在某一片陌生的海滩上,弯腰拾起它,轻轻拧开瓶盖。
那时,孤独便有了回响。
小时候背《兰亭集序》,只当它是必考段落,摇头晃脑地背诵着“后之览者,亦将有感于斯文”,却从未真正听懂,那其实是一封从1600多年前寄出的信。
公元353年,东晋永和九年三月三日,会稽山阴的兰亭曲水畔,微醺的王羲之提笔蘸墨,为四十二首诗集作序。笔锋游走间,他写下“后之览者,亦将有感于斯文”,却未曾想到这场醉中的挥毫,竟成了掷向历史长河的一只琉璃瓶。
小时候那些令人憎恶的必备课文,却在多年后的某个深夜,透过电子屏幕的冷光,直击我心口,令人茅塞顿开。
原来我早已收到了无数顺流而来的漂流瓶,只是如今才学会慢慢拆封。
我们总在寻找同类,寻找那种“被接住”的温柔。
就像有人偏爱浓烈的酒,有人却只想做一杯淡而无味的水,安静地待在桌角,等一个不急着喝它的人。
而创作,记录跟写博客或许就是我把“自己”悄悄装进瓶中的方式。
“有人吗?你和我一样吗?”
我想,当你在这读到一段话、听到一首歌、看见一幅画时,突然心头猛然一颤——“这就是我说不出的那种感觉!”
那一刻,你或许捡到的就是我曾经抛下的某个漂流瓶。
我们或许从未相遇,甚至万里千山,但通过这些文字、音符、色彩,与你紧紧相握。
让遥远的灵魂,在共鸣中不再漂泊。
所以我写,我记录,我几乎每一篇文章都设置了打开就会自动播放的音乐。
不是为了被所有人看见,而是为了等待那一个“恰好懂得”的人。就像雨轻轻落在淡人的窗上,就像蒲公英随风散开——它们从不强求被谁记住,却总有人俯身拾起。
如果你也曾投过,请相信:
总有人会捡到它,总有人会读懂你。
哪怕要等上千年。